興趣嗜好

跳至

首頁
1

尾頁
   0


大宅

積分: 4469


1#
發表於 18-6-1 00:15 |只看該作者
悟止一心 迷爲一念
懺其前愆 悔其後過
十惡不赦終可赦
念念唯心善惡業
見性要明心
隨緣是息災





※ 【悟止一心,迷唯一念】佛看到一真,佛因為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就是一真,所以一真跟十法界融在一起,沒有差別,成就真如法界。迷而不悟,惡業無邊。迷而覺醒,永享福澤

※ 佛菩薩看到地獄眾生為什麼也是那麼樣的恭敬?恭敬什麼?恭敬自己的法性,恭敬自己的自性,恭敬能現能變的真如本性。見性之後,差別就沒有了,等級就沒有了;沒有見性,迷惑的時候,等級、差別都是迷惑顛倒裡頭變現出來虛幻不實的境界


大宅

積分: 4469


2#
發表於 18-6-1 00:17 |只看該作者

回覆樓主:

本帖最後由 aking 於 18-6-1 00:20 編輯

※ 佛教給予人生的意義、人生的目的、人生的價值就是回歸本性,就得究竟圓滿。否則,就是長劫輪迴,自作自受

※ 「懺」即陳露先罪,在佛菩薩前,坦誠披露所作之罪過。「悔」即改往修來,對於往昔所造的罪過,真實悔改;於未來的善法,精進修持,這就是悔過。所謂「懺其前愆,悔其後過」,是為懺悔之義


大宅

積分: 4469


3#
發表於 18-6-1 00:25 |只看該作者

回覆樓主:

本帖最後由 aking 於 18-6-1 00:31 編輯

※ 修行最大的障礙,就是往昔所造的罪障習氣覆蓋著行者的清淨心,使功德難以生起;另外,修行人若無廣大的福德資糧,任他如何勤修智慧,也無法證得清淨的佛位。因此,修行的基礎,首重淨治罪障,積集福德資糧


大宅

積分: 4469


4#
發表於 18-6-1 00:26 |只看該作者

回覆樓主:

※ 佛陀曾開示,有兩種人是最值得讚歎的,第一種是戒律清淨無瑕,即根本不犯戒的人;第二種是雖然犯戒,卻能及時懺悔的人。每個人從無始以來都犯了無數的過失,例如持戒不圓滿,但是只要能夠覺察自己身口意三業所犯的過失,從今開始發心至誠懺悔,即是改過自新的第一步,也就是新的開始,所謂「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」。懺悔除了有改過向善的意義之外,還具有滅罪的功用,若能如法懺悔,罪業便可消除

※ 懺悔的四種力 :

1.拔除力 : 修行人要對自己無始以來所造的種種罪障發露懺悔,決心改過

2.對治力 : 修行人要想除去罪障,必須依靠種種方法,多行善補贖、持戒守正 


大宅

積分: 4469


5#
發表於 18-6-1 00:27 |只看該作者

回覆樓主:

3.防護力 : 修行人須嚴謹守護六根,靜息十種不善,寧死不再重犯

4.依止力 : 修行人要念念信奉三寶,發廣大菩提心。 發菩提心是一切懺罪中不可缺少的,否則即使具足四力懺悔,墮罪也只能稍許減輕,而不能徹底清淨

※ 雖然淨治罪障的方法有很多,但如能俱足以上所說的四力,則能「事」、「理」不偏廢,圓滿一切對治


大宅

積分: 4469


6#
發表於 18-6-1 00:28 |只看該作者

回覆樓主:

※ 十惡不赦。 "十惡",是最初佛教中的一個用語,指十種當招致地獄、餓鬼和畜生這"三惡道"苦報的惡業,故又稱"十惡業道"。(殺、盜、邪淫、綺語、妄言、惡口、兩舌、貪、瞋、痴) 。後來,"十惡"作為古代刑法中的罪名,最早出現在《齊律》(由北齊尚書令、趙郡王等撰寫)中,當時稱為"重罪十條"

※《齊律》明文規定:犯重罪十條者,不在八議論贖之限(皇宮貴族亦無特赦) :

"重罪十條"把十條罪行稱為"十惡",經過隋代《開皇律》與唐代《唐律疏議》對之的進一步的修訂,就正式形成了"十惡不赦"的罪名說法。它的主要內容有:

第一條,謀反。指企圖推翻朝政。這歷來都被視為十惡之首


大宅

積分: 4469


7#
發表於 18-6-1 00:29 |只看該作者

回覆樓主:

第二條,謀大逆。指毀壞皇室的宗廟、陵墓和宮殿

第三條,謀叛。指背叛朝廷

第四條,惡逆。指毆打和謀殺祖父母、父母、伯叔等尊長

第五條,不道。指殺一家及肢解人

第六條,大不敬。指冒犯帝室尊嚴。通常為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,偽造御用藥品以及誤犯食禁

第七條,不孝。指不孝祖父母、父母,或在守孝期間結婚、作樂等

第八條,不睦。即謀殺某些親屬,或女子毆打、控告丈夫等

第九條,不義。指官吏之間互相殺害,士卒殺長官,學生殺老師,女子聞丈夫死而不舉哀或立即改嫁等

第十條,內亂。親屬之間通姦或強姦等


複式洋房

積分: 243


8#
發表於 18-6-4 14:14 |只看該作者


複式洋房

積分: 230


9#
發表於 18-8-17 09:45 |只看該作者

首頁
1

尾頁

跳至